發佈時間:2024-12-13
2024-12-13日下午,“高校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教師發展”主題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大廈隆重舉行。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高禮研究院支持協辦。來自教育部、中國教育學會、中國人民大學、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西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科技教育促進會、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教育局以及來自全國130餘所中小學校領導共同參與了本次會議。
鑒於目前數字化已經成為教育領域變革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35年要實現教師隊伍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成為常態的目標。
為此,如何依托中國人民大學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通過數字化手段賦能基礎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教育公平與均衡化,助力國家教育新基建。圍繞這一主題,與會來賓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總經理白連永緻開幕詞。
他回顧了中國人民大學的光輝曆程,特別提到了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是1937年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陝北公學,迄今已有87年曆史,隨著黨中央一路從延安走到北京。
他指出,中國人民大學不僅擁有深厚的人文社會科學底蘊,獨樹一幟,同時在理工科領域也展現出強勁與突出的實力,這為培養兼具交叉學科素養和廣闊國際視野的新時代青年才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隨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曾德華以 “數字化助力基礎教育的政策、技術與思考”為題,分別從“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高等學校的數字化進展”、“高等學校數字化變革方嚮”、“基礎教育數字化體係變革思考”等四個層麵對教育界數字化改革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梳理和分析,從時代背景到現狀分析、從變革方嚮和發展路徑都給予了係統詳盡的闡述。
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高書國的演講主題為“質變與躍升——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理論與實踐創新”。在發言中圍繞習總書記提出的: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為核心理念,分別以“教育強國建設的中國智慧方案”、“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理論創新”、“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目標價值”、“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建設策略”為論述方嚮,就教育強國建設過程中所涉及的方嚮、理念、方法、路徑予以全景式展陳。
他指出,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不爭之爭”的根本優勢。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正是謀劃和贏得這種優勢的戰略性行動。
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穎惠就“中小學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策略”課題在演講中強調指出,要以應用信息技術創新解決教學的痛點和難點,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探索,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深度應用。同時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校課堂教與學方式變革和創新應用基本模式,形成麵嚮全國教育現代化的示範、引領、輻射、共享的作用。
隨後,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招生辦公室副主任邢華以“為中國式現代化培養棟梁之才”為主題,從中國人民大學校史、辦學理念、師資力量、學術特色及研究優勢等方麵,詳細介紹了麵嚮新時代,中國人民大學如何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把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作為人才自主培養的核心,把學生從被教育者變為自主學習者、探索者;把強化全麵係統嚴格的訓練體係作為人才自主培養的保障。培養具有政治遠見、富於實際精神,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複興棟梁、強國先鋒”。
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高禮研究院執行院長盧斌聚焦AI時代教育的轉變和機遇,提出兩項重要倡議。
一是強調拔尖創新中學生的選拔與培養,主張通過科學評估與多元化選拔,發掘並定製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紮實基礎和社會責任感的英才中學生。二是分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平臺的願景,達到共享優質資源,旨在打破教育階段壁壘,打通不同學段、學科及地區之間的界限,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共享,形成連貫的教育生態鏈,助力頂尖人才的湧現。
接下來,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教師工作部副部長、教育學院副教授胡翔以“智慧教室的發展、問題與展望”發錶演講,從智慧教室的發展、現存問題及智慧教室的教學有效性和未來發展前景等主題層麵,深入闡釋未來教育如何借助於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增強現實、泛在網絡等技術構建智能化教學環境,為技術賦能未來繪就未來圖景。
最後,楊紅老師以“人大數智化助力教育發展的實際應用”為題,從政策支持、平臺定位、特色亮點和未來規劃等領域全麵梳理了“人大基礎教育數據庫”教師資源庫平臺相關發展及應用情況。
研討會上,經過廣泛交流與探討,與會嘉賓一緻認為,數字化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中國人民大學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為今後北京市乃至全國推進教育改革提供了強大的助推動力。
未來,教育管理部門和專家學者將進一步明確高校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教師發展的路徑與方法,共同為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建設貢獻力量,推動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