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3
2021年2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2020中国文化产业系列指数”。“2020中国文化产业系列指数发布会”以“线上”的方式正式发布,本次发布内容包括:2020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20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资本活跃度指数、2020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投资吸引力指数以及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博士接受采访并对指数结果做出深度解读。
自2009年以来,坚守以学术引领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文化产业研究院每年一度发布“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该指数是全国唯一持续量化追踪我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学术成果,今年已是第十一次发布。
在原有指数体系基础上,研究院遵循系统性、实时性和前瞻性的原则构建了2020新版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体系:一是新增了文化企业合法诚信度、资本活跃度、投资吸引力、创新成效、融合能力等指标,更加关注社会效益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和趋势;二是扩大了数据来源,深度运用大数据技术,引入超过1万个维度的文化产业数据,综合计算得出指数结果;三是细化了评价对象,由省级文化产业指数评估下沉到对区县级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监测与指数评估,这对中央与地方政府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具有“可量化”的现实参考意义。
从综合指数结果来看,本年度综合指数前十的省市分别是:北京、浙江、广东、上海、山东、江苏、湖北、河南、四川、安徽。北京在十三五期间连续5年保持第一,浙江连续三年位列第二。北京、浙江、广东、上海、山东等省市位列第一方阵,产业生产力底数大,影响力和驱动力表现均同步强劲,发展稳定性好。排名进步较大的省份有湖北、重庆、黑龙江,其中重庆在产业驱动力上明显提升,较2019年排名提高了四名;黑龙江在资本活跃等方面有突出表现,较2019年整体排名提高了五名;湖北在近三年内首次进入前十。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均衡度有所提升,江苏、河南、安徽、四川四省变异系数较小,均衡度最高。
基于综合指数结果,曾繁文院长还从生产力、影响力、驱动力三个分指数结果对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从投入、产出、外部环境三个方面分别作出了详尽解析。
从2020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资本活跃度指数结果来看,本次资本活跃度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分别是:黑龙江、重庆、江苏、山东、海南、陕西、广西、山西、天津、湖南。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特殊背景下,各地资本活跃程度产生明显变化,黑龙江省和重庆市分居全国第1、第2,江苏、山东也有不俗表现。同时,大数据显示,去年以黑龙江、海南、广西为代表的边疆地区的文化产业资本活跃度非常高。
再从2020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投资吸引力指数结果来看,本次投资吸引力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分别是: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北京、西藏、江西、山东、四川、湖北。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北京是跨省吸引投资的热点地区。基于源源不断的资本注入与节节攀升的投资吸力,上述地区的居民将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为更好地跟踪和评价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真正发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对我国其他文化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研究院构建了“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体系围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产业集聚、政策服务、创新持续、示范引领6个一级指标展开,一级指标下共分为20个二级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发布将在擦亮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金子招牌”的同时为全国范围内文化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在文化产业系列指数结果的解析环节,曾繁文院长从产业规模、产业人才、融合发展、新业态、创新驱动、消费促进、空间格局、品牌打造八个方面分别就疫情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文化产业创新和融合发展成效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分析。
第一,产业规模方面,文化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但盈利能力受疫情影响较大,三季度末基本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
2020年,我国文化企业法人单位数同比增长11%,企业注册资本增长9.3%;从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来看,我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同比增长9%。但从收入数据来看,文化企业盈利能力受到疫情的巨大冲击,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收入直到三季度末才基本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
第二,产业人才方面,文化产业就业人数持续增长,人才储备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20年底,我国缴纳社保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文化产业为吸纳就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文化产业强势区域在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其中广东、江苏两省数据遥遥领先,分别超过300万和200万人。除了在人才总量上表现突出以外,广东、江苏等省份更是花大力气引进和培养高端文化产业人才,优化文化产业人才结构。
第三,融合发展方面,文化金融融合有力纾解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题,文旅项目建设成为文化旅游融合重要抓手。
在文化金融融合能力指标中,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福建排名前五,其中,上海、北京得分遥遥领先。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文化旅游业遭遇巨大损失,为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复工复产,2020年各省市积极推介文旅融合重点项目,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第四,新业态发展方面,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呈现逆势快速增长态势。
2020年前三季度,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21229亿元,同比增长21.9%,呈现逆势上扬态势。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文化新业态16个行业小类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3.1%。
第五,创新驱动方面,创新已经成为我国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不均衡性较为明显。
截至2020年底,我国文化企业获得专利授权超过50万件,同比增长23%,2020年度我国文化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数量超过2000家。同时,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创新能力对比悬殊。浙江、广东、北京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文化企业数远高于其它省份,这三个省市高新文化企业数量之和占到了全国的近50%,63%的国家高新文化企业位于东部地区。2020年浙江、广东、北京、上海、山东五个省市取得的知识产权数量之和占到全国的61.1%,而西藏、青海、内蒙古等西部地区省份文化企业知识产权数量明显较少,各地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不均衡性非常突出。
第六,消费方面,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和占比持续下滑,文化消费新场景亟需打造,文化消费水平亟待提升。
2024-0317年我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但近两年来不升反降。另外,我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在持续下降,由2015年的4.8%一路下滑至2019年的3.9%。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通过评定确定了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1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60个,以此为抓手挖掘文化消费潜力。各省市在扩大文化消费、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促进文化消费增长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
第七,空间格局方面,文化产业百强县集中于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东西差异、南北差异非常明显。
此次指数结果呈现了100个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县,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南强北弱特征也很明显。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囊括了近一半的文化产业百强县,这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都是密切相关的,这也说明中西部地区还需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和区域协同。
第八,品牌打造方面,以国家级品牌创建为重要工作抓手,推动地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中宣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重新启动了国家级文化产业品牌创建工作,包括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多项国家级文化产业品牌。目前这些品牌多数采取创建而非直接授牌的方式,以评促建,通过相应的政策导向,从文化产业载体建设、文化旅游融合、文化金融融合、文化消费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等方面支持地方积极探索。
十年磨一剑,通过前十年的指数发布,“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在学界和业界形成了重大的影响力,指数研究相关情况得到了众多中央及地方媒体的广泛报道。指数已经成为了国家部委制定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时的决策依据,成为了研究院为地方政府提供文化产业咨询服务时“可量化”的实用工具,成为了测度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变化情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在研发本年度指数的过程当中,人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初步建立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大数据监测平台”。平台内容包括市场主体、产业结构、产业地图、创新发展、产业链图谱、招商引资、开放发展、社会效益等8个方面。人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将调整指数发布的频次、加大分指数发布的力度、加强大数据监测平台的应用,特别强化大数据对于区域文化产业政策制定、招商引资、提质增效等方面的深度支撑作用。